加密資產比現金更清白? 歐科雲鏈控股行政總裁:我們擁抱監管
2021年6月25日

目前,全球加密資產市值逾二萬億美元。儘管各地政府取態不一,惟加密資產作為投資選項,日趨備受重視。交易量排名全球前三的歐科集團,其香港上市公司歐科雲鏈控股(01499)行政總裁任煜男,接受本刊專訪,進一步剖析這股新世代投資趨勢。

被馴服的野獸

今年以來,加密資產再次席捲全球。繼4月交易所Coinbase納指上市,5月標普道瓊斯亦破天荒推出相關指數,引領比特幣(Bitcoin)一度衝破歷史高位6.4萬美元(下同)之際,特斯拉(Tesla)突然「轉軚」停止比特幣支付,幣價應聲跌回4.4萬美元,拖累Coinbase股價亦打回原形……。

波幅猶如坐「過山車」,傳統投資者視比特幣如洪水猛野獸,惟即便如此,作為早期加密資產參與者,歐科雲鏈控股行政總裁任煜男坦言,Bitcoin是「被馴服的野獸」,皆因其價格暴升暴跌背後,都能夠從供求關係理解。

「今天的比特幣,跟十年前有何區別?為什麼會漲那麼多?有人說加密資產是空氣,但以比特幣為例,背後其實有巨大的產業支撑,當中牽涉許多持份者(stakeholders),早已並非幾個小伙子挖礦,就能從天而降獲取!」任煜男說。

簡單來說,產業分為兩個層面。首先,是生產層面。2009年比特幣面世,價格不足0.001美元,十多年來水漲船高,純粹因為炒作?實情許多人真金白銀投入產業,「為什麼嘉楠、比特大陸向台積電、三星購買芯片?就是要製造礦機,因為圈內有挖礦需求」。比特幣數量限定為2100萬,隨着被挖出愈多,挖礦難度亦愈高,電費、礦機價格、利潤率及風險等決定了幣價。

其次,則是金融層面。在加密貨幣的世界,價格大幅波動是常態,不過再風高浪急,行外人都僅見到現貨價格(spot price),任煜男就形容「暗湧更厲害」。「暗湧」所指就是基于區塊鏈技術,近年在幣圈衍生出的種種創新,包括DeFi(去中心化金融)及NFT(Non-fungible tokens,非同質化代幣)。

舉例,「礦工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但原來新興行業是「農夫」(farmer),意思就是為交易所提供流動性,從而獲得獎勵,變相亦壯大了加密貨幣的生態圈。

即使只談比特幣,近年衍生出的金融產品,也是不勝枚舉,積壓在美國證交會,等待批核的比特幣ETF,目前已經達到十多隻;在傳統金融市場內,「哪怕是買股票,Coinbase、Grayscale(加密貨幣信託基金公司灰度)及礦機都是上市公司」,他續道:「各種金融工具就是用來制約比特幣的價格。」

被污名化的幣圈

外界對加密貨幣存在誤解,很多時感覺後者「黑暗」。早年,比特幣就屢被視作人口販賣、販毒及色情等不法交易用途,惟現在則是「很少人會儍到用Bitcoin洗錢!」他解釋,原因是比起現金,執法機構在區塊鏈上,更容易追蹤資金流向;旗下產品OKLink,就給執法者提供「鏈上天眼」服務。

「我們能查到錢包(wallet)地址及每筆交易的前後去向。假設有人盜幣,全網大額播報能幫助識別可疑交易,然後通過鏈上數據分析(onchain data analysis)追蹤流向,即使該筆款項被『拆細』,再轉賬至100個地址,在區塊鏈上都是無所循形,因為數據都是公開。」

該公司已有破案實例──話說中國警察追蹤盜幣流向,發現疑犯將款項轉移至境外,然後才兌換成法幣,遂聯絡國際刑警協助,最終在西班牙及希獵,成功緝拿犯人。

另一邊廂,行業其實亦形成自我規範。「交易所也有風控措施,大家都是正常做生意,沒誘因為罪犯服務;相反為保護自己,同樣會做KYC(Know Your Customer,了解你的客戶),與傳統金融機構分別不大,根據驗證程度提供不同交易額度,所以若然是VIP客戶,我們一定知道你是誰。」

被低估的新世代

從傳統世界角度,加密資產風險很大;惟隨着其規模壯大,連機構投資者都無法忽視,「全世界都fear of missing out(錯失恐慌)」。任煜男說:「很多人說比特幣是賭局,其實讓事情變成賭局,從來都是人的心態。」

早在2017年,中國便嚴厲取締ICO,並關閉許多加密貨幣交易所。結果呢?國內許多平台遂轉移到境外,與境內公司保持距離。

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歐科雲鏈,上市業務就不包括交易所。然而,從區塊鏈上數據可見,2017年底的開戶數字,卻是突然飆升〔圖二〕,產生更多活躍持幣地址,而且任煜男向本刊透露,該批地址至今仍然有持幣。

衡量加密資產的價值,這位專家傾向從宏觀出發。「在美國的大學,目前最熱門的科目,就是計算機科學(computer science),最受歡迎的學生團體,則是研究區塊鏈、比特幣的學會。」

「如今,年輕人連股票都不感興趣了!還會炒黃金嗎?」任煜男無非想帶出,不同世代都有時代產物,而這會影響投資選項。「金本位已經成為歷史。事實上,過去美國都曾經下令,禁止人們持有黃金;但今天的加密資產,在虛擬世界內卻是無遠弗屆。」

他接着說:「即使關閉所有交易所,重開成本都不太大,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!因為加密資產的體系是去中心化,所有交易建基於共識上,沒有人能夠當『大台』,這是技術上容許的創新。」

從持幣地址數量持續增加可見,反映出參與人數愈來愈多〔圖三〕。任煜男認為,此趨勢其實不難理解,畢竟「黃金為工業時代的產物,比特幣則屬於後訊息時代」。

業界主動尋求監管

儘管如此,政府取締加密資產的想法,從未戛然而止。針對加密貨幣的應用,中國就有新一輪收緊措施,在「挖礦」重鎮內蒙古設舉報平台外,金融機構更不得展開相關業務,拖累比特幣跌破4萬。

訪問時,此消息尚未公布,不過任煜男曾經向本刊表示,業界幾乎是「主動尋求監管」,坦言市場在激烈競爭下,沒監管等同「誰都可以咬你一口」。

他強調,從生意角度,業界更重視可預期性,所以「絕大多數都是擁抱監管,最緊要是指引清晰,大家都渴望有人給個說法」。

那麼,加密資產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?這位資深業內人士認為,並非來自監管,政府徵稅或會衝擊價格,但最大隱憂其實是自身技術無法持續創新,意思即是「區塊鏈過時了!」

這並非天方夜譚。他表示,目前IBM及亞馬遜都在研發超級電腦,一旦計算力增加,能夠於短時間內解鎖的話,就很大機會打破加密資產的壁壘。「情況猶如大眾汽車面對Tesla冒起,技術的革新是銳不可擋的。」